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

收購老酒-鄉愁是一壇老酒

“城鎮建設……要體現尊重自然、順收購老酒應自然、天人合一的理念,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,讓城市融入大自然,讓居民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。”這段文字見諸于中央城鎮化建設工作會議的要求,讀起來令人親切而溫馨。一句“記得住鄉愁”,讓人心曠神怡,引發多少美妙的遐思。

鄉愁是什麽?鄉愁是一首詩,充滿韻律,撥動心弦;鄉愁是一幅畫,風情萬種,絢麗多姿;鄉愁是一個夢,甯靜祥和,放松身心;鄉愁更是一壇老酒,甘怡醇厚,愈陳愈香。

在濃得化不開的鄉愁中,有著永恒的記憶。一個人最初的語言是在故鄉學會的,它帶著鄉音、鄉調和獨特的情感色彩;一個人最初的生活習慣是在故鄉養成的,一舉一動、一颦一笑都有特殊的理解方式和細微的表意作用,彼此不用翻譯,不用加注加解;一個人最初的情感是在故鄉孕育的,看慣了故鄉的田野、故鄉的山水,熟悉那裏的每條小徑、一草一木,即使在夢中,也覺得這一切是那麽熟悉、那麽親切……就這樣你被故鄉所塑造,被溫馨所裹挾,形成最初的然而是終生不會磨滅的印象。

鄉愁是一種美好的情愫。它展現在我們腦海中的風景,是故鄉的阡陌小徑,是素樸的野花,是淙淙的溪流,是樹上的鳥鳴草老酒收購叢的蟲吟,是“雞聲茅店月,人迹板橋霜”,是“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”,是“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”。古人曰:“鸢飛戾天者,望峰息心;經倫世務者,窺谷忘返。”只有在真正靜谧的大自然中,才能忘掉世俗的煩惱,開啓心靈的窗戶,感受那春夏秋冬的四季嬗變和風花雪月的自然景觀。

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,鄉愁的本質就是親近自然。

閩東有一個叫猴盾的畲族村莊,在新農村建設中,堅持不砍樹(也不賣樹,即使有人出再高的價也不賣古樹)、不填水塘、不占農田,而是對村民舊宅進行翻修改造,完善生活和文化設施,留住了村裏的古樹,留住了祠堂和青石板路,鄉韻依然、鄉愁依舊。這裏讓農民既過上了和城市人一樣的現代化生活,又有懷舊和寄托鄉愁的地方。

尊重自然、順應民意,可以是大手筆,也可以是一個小小的創意。一位建築師設計了位于綠地四周的辦公樓群。竣工後,園林管理部門的人問他人行道設計在哪裏?他回答:把大樓之間的空地全種上草。夏天過後,在樓間的草地上踏出了許多小道,幽雅自然,走的人多就寬,走的人少就窄。秋天,這位建築師讓人沿著這些踏出來的痕迹鋪設人行道。這是從未有過的優美設計,和諧自然地滿足了行人的需要。

十幾年前,一首名叫《鄉間小路帶我回家》的英文歌曲風靡大學校園。歌中的山是西弗吉尼亞的山,河是一條叫香納多的河,那裏風景秀麗,令許多旅遊者流連忘返。而離開這裏的人重返時,總是憑著一條條熟悉的鄉間小路,一次次喚起對旅程的回憶,勾起淡淡的鄉愁。是啊,讓我們不忘鄉愁的,可以是一棵熟悉的大樹、一條熟悉的小路、一口熟悉的水塘,抑或是熟悉的鄉音、熟悉的炊煙、熟悉的小吃……它們是與我們生命共存的記憶,是镌刻于我們腦海中永不褪色的風景,是與我們的體味融爲一體的芬芳,它們如蓮花之清淨不染,融進我們的血液,滋潤我們的生命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