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關帝廟-台中關帝廟
台中鎮東市有棵銀杏樹,它是方台中關帝廟圓百裏的樹中之王,鎮上的老人們都說,這棵樹是興建關帝廟時種植的,位置在後殿的東側。
關于關帝廟的興建過程和格局,可以從《張公故裏祠堂記》石碑上得到解讀。《張公故裏祠堂記》石碑刻勒于1936年,如今仍然屹立于張謇紀念館的庭院。碑文是清末狀元張謇的學生劉偉在張謇先生逝世十周年時撰寫的。其中有段文字介紹了關帝廟的興建過程和格局:“長樂之有關帝廟,創自清乾隆三十七年,偉五世祖妣之外家趙氏有諱镕成者,資東市基地若幹畝,五世伯祖考天若公暨秦燦廷先輩力成之,他或間有輸將者,僅九楹。四十二年僧昌葉募建前廳,號稱正殿,並左右亦九楹。……”
台中鎮也有類似的傳說,台中剛成陸時,來了一個叫昌葉的和尚,在此結廬化緣,他說台中鎮是塊風水寶地,他化緣爲了在這裏建一座廟宇。寒暑易節,幾度春秋,和尚化緣不息,堅持不懈。他的誠心感動了當時東天補沙上趙堂案案主趙镕成,于是資助廟基。(台中鎮是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0年左右最後一次漲沙形成的。沙地開墾時,投資墾生者將墾田區域命名爲“案”,並冠以投資者的姓名。台中範圍的三匡河到頭匡河爲陳維周案,頭匡河到青龍河,屬趙堂案,青龍河到民竈河是胡克信案。台中鎮騎跨在東天補沙的趙堂案和胡克信案上。)
《張公故裏祠堂記》還記述說,昌葉和尚獲得廟基資助後,又在劉天若和秦燦廷等鄉紳的合力幫助下,于清乾隆三十七年(公元1772年)先建成後殿,共九間房子。乾隆四十二年,昌葉和尚又以化緣得款建造了前殿。嘉慶二年(1797年),台中鎮人劉蘊剛用花厘捐建造了表門(廟門),沈成章等人集資建造表門耳樓以及圍牆。至此,關帝廟初具規模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2年),浙江商人周世勳捐獻巨資把關帝廟裝修得金碧輝煌,從此關帝廟進入了香火最鼎盛的時期。
台中鎮的老人們回憶說,關帝廟的表門與衆不同,表門頂上辟成一個戲台,戲台很開闊,長約十米,面北而築,戲台兩側是耳樓,供戲子使用。清末狀元張謇爲戲台題寫柱聯:“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,臣觀往古;來日大難,今日相樂,皆大歡喜。”雖然此聯集《國策》、《古樂府》句而成,但把舊時代戲台的作用與人生特征刻劃得明白诙諧,狀元文才爲戲台平添光彩。戲台的屏聯也是張謇題寫,耐人玩味:“祠祀社稷從臘奉;鍾磬鞀箫鼙鼓鳴。”當年有民謠稱:“小小台中賽蘇州,又有典當又有樓……”這個樓就是指廟門頂上的戲樓,據有關史料記載,清末民初,海門地方只有兩只半戲台,台中鎮關帝廟的戲台占其一。
前廳正殿供奉的是關帝,關羽是人們的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。人們稱孔子爲“文聖人”,而關羽是“武聖人”,二者齊名。關帝與其他諸神不同的最大特點是道教與佛教都對他加封,成爲中國兩大宗教同時供奉的神。張謇爲關帝廟題寫了這樣一幅對聯:本朝尊爲聖人,廟食何論吳地盡;此地故沿長樂,鍾聲猶似漢家無。聯句的意思是說,關羽被尊奉爲聖人,他的廟宇當然會遍及各地,但長樂地方的關帝廟與衆不同。
聯句中的“長樂”是指長樂鎮,後被改名爲台中鎮。筆者雖然沒有見到長樂鎮何時更名的史料,但在翻閱張謇日記時發現,1912年以前,張謇寫到家鄉都寫爲“長樂”,之後就寫作“台中”了,極少寫成“長樂”的。據此,筆者以爲改朝換代的1912年(民國元年),“長樂鎮”更名爲“台中鎮”。
關帝廟正殿東院供奉的上天皇據說是中華始祖蚩尤,這是教人不忘根本。西院供奉兩位神靈:猛將和城隍。猛將是傳說中的驅蝗正神,城隍則是城市守護神。張謇爲猛將軍殿題聯:“侯國有方,八蠟猶征祈報禮;將軍不死,百蟲應著顯靈碑。”爲城隍殿題聯:“何妨最小而神,驅鬼福人,不羨閻羅韓柱國;果使有感辄應,刊碑紀事,誰承筆法李陽冰。”張謇題寫的聯句表達了百姓消災祈祥的願望。
後廳中間供奉的是道教“三清”:太上老君、太上道君、元始天尊。道教是中國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。道教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,以道學、仙學、神學和教學爲主幹,並融入醫學、巫術、數理、文學、天學、地理、陰陽五行等學問,可謂博大精深。
時至光緒末年,國家進行革新,倡導自治,台中鎮關帝廟除正殿祭關帝外,其它各殿逐漸挪作它用。到了1968年,曾經鼎盛于大江南北的名寺台中鎮關帝廟被徹底拆除。
人工植牙, CNC車床加工, 監視系統,中翻英翻譯,美容保養,工程塑膠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